基督教与西方音乐

点击数:253 | 发布时间:2025-02-20 | 来源:www.jzlgcc.com

    1、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来自于古希腊。但因为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大家一般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要紧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 5世纪至 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撰写、研究机构,与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是教会,由神职职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该圣咏出目前 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 GregoryI,在任 590- 604)而得名。据了解公元 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些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采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 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使用方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很多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不是为赏析,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看重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乐器伴奏,不需要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节 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 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飞速传向各地,尤其是在乎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进步。直到 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使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进步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进步、音乐学校的成立等很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点的旋律不只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很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大家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类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 5乐章 、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 C小调第三 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到今天的很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与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 .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目前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进步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 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的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有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质用复音音乐是在 9世纪。


    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 度或五 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好像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刚开始的奥尔加农多为二 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进步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 、甚至第四 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奥尔加农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圣母院的乐师雷翁南( Leoninus,生活于 12世纪),他曾创作了很多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是按天主教全年节 日创作的,全部歌曲皆是二 声部花腔式的奥尔加农。到了 11世纪末,有的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日渐又至反向进行。反向进行被一定将来,复音音乐的另一种要紧形式就产生了,这就是“笛斯康都”( Discantus,也有人译为“反行调”)。笛斯康都以反向进行为原则,容许声部交错,并允许三 、六 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使旋律愈加华丽。它多用于教会歌曲,主旋律多使用弥撒曲和每天祈祷经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风靡于法国,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继承人,巴黎圣母院的乐师裴劳定( Perotinus Magnus,约 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越两声部。


    13世纪,复音音乐在基督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用。随著复音音乐的进步,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歌曲( Polyphonic conductus)和经文歌( Motet)。


    复调合唱歌曲兴盛于 13世纪初,它的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多声部中需要有一个声部用格列高利圣咏的限制,每个声部皆由作曲家自由创作,自由进行,声部之间的节 奏大致相同。复调合唱歌曲的歌词一般是道德说教或礼仪性的,这种合唱曲好像一直是为宗教或其它典礼的列队行进而筹备的。


    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的新艺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奥尔加农中产生了经文歌。经文歌就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或几个具备不同歌词的新的声部。


    它最后取代了奥尔加农和复调合唱歌曲。


    三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 17世纪初的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到了现在,很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目前世俗音乐飞速进步的文静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有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 St. Francesco d'Assisi)运动的影响 ,在乎大利产生并时尚一种赞歌,被叫做神灵赞( Lanp Spirituali)。这是一种用时尚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这类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大家聚集一块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演唱。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一样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有人觉得 1600年在罗立刻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也有人觉得 1619年由阿奈利奥( G. Francesco Anerio)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的的清唱剧。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 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 和角色的分配。区别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源于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 节 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 。除此之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类型型,一种是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专以圣经为题材,是真的的教会音乐,这种清唱剧到 17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 ,被叫做通俗清唱剧。流传到今天的清唱剧,就是后者。通俗清唱剧虽不是教会礼仪音乐,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多数的清唱剧作品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 和德国的许茨 。卡里西米创作的 16首清唱剧,都是依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写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和《最后审判》。许茨创作的清唱剧多以基督生平传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被叫做“受难清唱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复活节 清唱剧》、《十 字架上耶稣的七 言》、《圣诞 的故事》。


    继卡里西米和许茨将来,整个巴洛克时期( 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亨德尔的创作主如果歌剧和清唱剧。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 32部清唱剧,大多数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到了现在还常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玛可白》、《约书亚》、《所罗门》。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 字架及显圣复活的历程。这部清唱剧 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惊了所有些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 世在听完第二 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与亨德尔同年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巴赫( J. S. Bach, 1685-1750)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节清唱剧》等,这类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四 福音书。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他共创作了 5部清唱剧,大多数都有基督的内容,如《多比亚的归来》、《十 字架的七 言》、《创世记》等,其中以《创世记》最为著名。


    《创世记》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 章 ,叙述了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堕落的故事。


    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


    19世纪最杰出的清唱剧源于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之手。门德尔松共创作了 3部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保罗》和《以利亚》。《以利亚》到今天还在上演。他的第三 部清唱剧是《基督》,可惜未完成。这 3部清唱剧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19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清唱剧还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利沙白》和《基督》等。


    20世纪很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俄底浦斯王》、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创作的《圣路加受难曲》等。


    四 .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基督教音乐创作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还表目前音乐家们创作的基督教音乐上。


    14世纪西方非常重要的音乐家当推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 Guillaumede Machaut, 1300-1377)。马肖年轻时曾受过神学教育,并领受了神父的职位。他的作品中教会音乐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其中主如果经文歌和弥撒曲。 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就是马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这是特别为法国国王加冕而作的一首 4声部合唱弥撒曲。


    15世纪前半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迪费( Guillaume Dufey, 1400-1474),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他的弥撒曲保存到今天的有 8首,其中最著名的有《 Ecce ancilla Domini》和《 Ave Regi na coelorum》。他所创作的经文歌,不只数目多,而且非常有深度,极真诚,如为佛罗伦萨主教座堂而作的《 Nuper rosarum》,与为拜占庭的没落而作的《君士坦丁堡的挽歌》。


    15世纪后半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两位佛兰芒作曲家欧克赫姆( 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和德普雷( Josquin des Prez, 1450-1521)。他们都创作了很多的教会音乐。欧克赫姆的作品中较著名的有《扩展弥撒曲》、《哪个之声弥撒曲》和《第五 调式弥撒曲》,与一首常让人提及的经文歌《感谢上主》。德普雷创作的教会音乐作品尚存到今天的有约 30首弥撒曲和 100多首经文歌。其中以弥撒曲《 Pange lingua》、《武士弥撒曲》、经文歌《 Ave verum》、《万福马利亚》、《圣母悼歌》最为著名。


    16世纪西方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可说是比利时人拉萨斯( Orlandus Lassus, 1532-1594)和意大利人帕莱斯特里纳( Palestrina, 1525-1594)。拉萨斯曾创作了 52首弥撒曲、 100首圣母赞主歌,约 1200首经文歌和其它圣咏、悼歌。他的经文歌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弥撒》、《忏悔圣咏》。帕莱斯特里纳曾让人称为“音乐之王”,其作品不只优美动听,而且数目惊人,计有弥撒曲 103首,经文歌 330首,奉献曲 68首,赞歌 87首,圣母赞主歌 35首,哀歌 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被觉得是最佳的礼仪音乐。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 1600- 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真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 5首弥撒曲, 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 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 200首;又创作了很多的管风琴曲,其中有 144首圣咏调。在这类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 B小调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被觉得是相同种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含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 5个部分,共 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年代( 1750-1820)最伟大的 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陶。曾创作了 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 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 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 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非常有名。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 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


    进入浪漫主义年代( 1820-1900)后,不少音乐家仍在创作基督教音乐。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一部为《圣母悼歌》,另一部为《小庄严弥撒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也创作过 6首弥撒曲和其它圣乐,其中以《 AB大调弥撒曲》和《圣母颂》最著名。他的《圣母颂》曲调柔美婉转,表达细腻丰富,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基督教音乐有《安魂弥撒曲》和《感恩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则对赞歌、颂歌和经文歌等合唱乐的创作有兴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圣乐为《赞颂西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一生都是真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创作过弥撒曲、圣咏等教会音乐,如《格兰弥撒曲》和《 Ungarische Kronungs-Messe》等。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不少教会音乐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圣乐是《安魂弥撒曲》。该曲使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包含《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 g》、《上帝的羔羊》、《泪经》、《拯救我吧》 7个部分,具备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法国作曲家古诺的作品中以抒情歌剧和教会音乐最为出色。他最有名的一首弥撒曲是《圣则济利亚弥撒》,著名的梵帝冈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创作的。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乐曲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管风琴音乐成效 ,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其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如他的《启示交响曲》和《悲剧交响曲》 。他创作的圣乐有《弥撒曲》、《安魂曲》和《感恩曲》等。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体裁的教会音乐,包含《德国安魂曲》、《感恩曲》、《弥撒曲》等。


    20世纪以来,很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想法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出色的基督教圣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让人回 想起 14、 15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 3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 3个乐章 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 G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英国作曲家威廉斯的《圣诞节颂歌幻想曲》、布里顿的《圣诞节颂歌仪式》也是本世纪出色的基督教圣乐之列。除此之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创作了一些杰出的弥撒曲。


    西方音乐之所以使用很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很熟知,赏析起来通俗易懂。假如大家对基督教缺少知道,就不可以全方位、准确地把握和赏析西方音乐。所以无论是从赏析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方位知道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


    □注解 :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十月版。


    2、 Douglas《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国内书店出版, 1981年 12月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 3月版。


    5、(苏)阿·伊·康津斯基《西洋音乐通史》(第一册),音乐出版社 1958年 12月版。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3月版。


    7、《音乐赏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1年 10版。


    8、卓新平《圣经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2月版。


    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教研室主任,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博士生,著有《传教与教育》、《世界宗教史略》等书。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